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必一运动官网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环保要闻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发布时间:2018/9/28 16:47:27来源:阅读量:

“我看到了未来世界的模样”

  近年来,浙江省苍南县借“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东风,因地制宜大力助推乡村发展。图为从空中俯瞰苍南县百里水乡江南垟。 人民图片网供图


  9月27日上午(纽约时间9月26日晚9时许),一则消息迅速传遍浙江大地。浙江省政府因坚持实施15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被授予全球最高环境保护荣誉——“地球卫士奖”。

 顶层设计 久久为功

  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浙江经验

  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于2004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通过自身行动和影响力展现对环境领导力的承诺和愿景的组织或个人。获奖者不乏各国政要及名人,以及包括来自政界、科学界、商界等各领域的个人及组织。今年有6位(家)世界杰出的环境变革者和组织被授予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联合国环境署将2018‘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发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千万工程’,不仅是对这一工程的最高肯定,还对推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绿色发展有借鉴意义,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浙江经验。”浙江省环保厅厅长方敏在颁奖现场激动地说。

  方敏介绍说,早在2003年,面对农民群众不断富足的物质生活与人居环境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面对农村仍显滞后的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差距,面对“脏、乱、散、差”的农村面貌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之间的反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广泛调研基础上,亲自谋划部署了“千万工程”,提出要把“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通过“千万工程”的实施,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建设一批“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全面小康示范村,整体推进农村建设,使全省农村面貌有一个根本性改变。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部署“千万工程”一个月后,2003年7月,浙江省委作出了“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即引领今后浙江发展的总纲领——“八八战略”。“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第五方面写入其中。“千万工程”作为“八八战略”和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基础工程快速推进。

  15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以贯之、坚持不懈推进“千万工程”,创新升级、与时俱进建设美丽乡村,形成了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大格局,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成为浙江乡村振兴的金名片。

  “我们浙江代表团这次来到纽约接受联合国环境署的大奖,‘千万工程’应该是联合国这个大奖历史上受奖人最多的,它是对浙江省5600万人民的褒奖,更是对我们浙江省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甚至身体力行的感召下,建设中国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褒奖,是对中国顶层设计 千万农户模式描绘农村可持续画卷的肯定。”刚刚在纽约接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浙江省副省长彭佳学兴奋地说。

 村舍俨然 水清岸绿

  “千万工程”重构美丽乡村画卷

  “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掉。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使我们村庄变成一张靓丽的明信片。我和我的家人要感谢联合国授予中国和浙江人民‘地球卫士奖’。”来自安吉县鲁家村的村民裘丽琴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颁奖典礼上,代表浙江全省农民发表了获奖感言。

  “百姓钱袋子鼓了,周边水却黑了;家里现代化,屋外却是脏乱差”,这是15年前浙江农民常常发的牢骚。

  “要建设美丽乡村,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方敏介绍说,浙江“千万工程”从环境整治入手,把治污水、治垃圾、改造厕所作为突破口。

  很快,全省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村环境治理运动。

  “浙江‘千万工程’经历了4个阶段。”浙江省农办副主任严杰介绍,2003年~2007年,是“示范引领”阶段,全省1万多个建制村率先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2008年~2012年是“整体推进”阶段,主抓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2013年~2015年则进入“深化提升”阶段,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工作,美丽乡村创建全面铺开。进入2016年以来,则为转型升级阶段,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形态美向制度美转型。

  走近仙居县上横街村的“花香猪舍”,一座青瓦白墙、墙上绘有乡村风景画的徽派建筑映入眼帘。周围的花坛里种植着各种绿植和鲜花。远远看去,根本看不出那竟是一排猪舍。即便走近,也几乎闻不到异味。“花香猪舍”和村里的粉墨壁画、窄巷飞檐、绿植红花、夯土屋舍,蜿蜒的村中小道,清澈见底的溪渠,和谐并存且散发着古朴宁静的韵味。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家家户户养猪养鸡,到处都是露天猪栏、鸡舍、粪坑,环境差得很。

  2014年,仙居县在全县农村建设“人畜分离”工程,由县里补助,集中建设畜牧生态养殖集中点,将生活区和养殖区分开。上横街村召开民主表决会,由村民自主决定是否继续养猪:不养则拆除猪栏,复还绿地,可获一定补偿;养则拆除各家栏舍,在村里建设集中养殖点,进行生态化养殖。村里根据养猪户数统计,集中建造了20间“花香猪舍”,村民养的猪都被集中到这里,并统一进行废水截污纳管,建造栅格式沉淀处理池和沼气设施,处理后的中水则用来浇花种果。

  房前屋后变干净后,村民们再也不能忍受美好的环境被随地乱扔的垃圾破坏,不仅将各自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屋旁路边也再见不到生活垃圾。污水纳管、清水长流,人畜分离、垃圾分类,上横街人将自己的家布置成了花园一般。

  通过“治脏、治乱、治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行动,浙江唤醒一个个像上横街村这样沉睡的村庄,从“垃圾污水围村”向“洁美乡村”跨越,率先走向乡村振兴。

  金华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设置“红黑榜”和“笑脸墙”,用考核机制激发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主性;桐庐县,垃圾分类,家家负责,行政村直接取消保洁员岗位;浦江全县40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垃圾分类处置;龙游县贺田村在垃圾袋上贴上“身份证”,实现责任到人。

  “敢到池浦河里游泳吗?”这是当年网民对浙江环保部门下的“挑战书”。而今,温州这条出了名的臭水沟,不但可以游泳,而且虾戏鱼翔。

  因为日常巡河治水不尽责,兰溪市14位村级河长被请上电视台,向全市人民公开道歉。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联动,保障全省所有河道每天有人巡有人管,基本做到日查日清。浙江的6.1万名河长,凝聚成建设“美丽浙江”的生动实践,谱写着一曲当代版的“大禹治水”赞歌。

  15年扎实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各地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美丽公路串起美丽乡村。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生态红利 村富人和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浙江“千万工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

  走进生态名县安吉县,满目的青翠让人倍感舒畅。在天荒坪镇余村村,一拨拨的中外游人拿着相机对村庄的美景拍个不停。然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副灰尘满天、泥浆遍布的景象。

  “全村当时280户村民,近半在村里矿山、水泥厂从事拖拉机运输、矿工、炮工等工作。石矿被村民称为‘命根子’。”村支书潘文革介绍说,当时,村集体年收入接近300万元,一度名列全县之首。

  2003年,浙江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以“生态立县”作为发展战略的安吉,也开始了对矿山、水泥行业的治理。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正在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评价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在随后几天发表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文章中,习近平这样阐释:“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安吉也由此开启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全新路径。在农村改厕、改路、改房、改水、改线和环境美化“五改一化”工程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安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有效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步推进,并开启全域景区化建设,大力发展椅业、竹木、白茶、生态旅游、农家乐等生态休闲产业。十多年来,安吉年财政收入从当初的6亿多元,猛增至60多亿元。农民的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7000元提高到2017年的2.7万元。

  “过去,我所在的鲁家村是安吉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在‘千万工程’的带动下,鲁家村先后开展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进18家差异化发展的家庭农场,并用观光小火车串起了18家农场,走上了发展绿色生态休闲经济之路,通过全村上下的努力,如今的鲁家村,村庄环境变美了,村民收入提高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鲁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明星村。”在向联合国官员介绍自己家乡时,裘丽琴无比自豪。

  像安吉一样,“千万工程”更加注重把环境整治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十多年前的新昌县镜岭镇也曾饱受“出路”问题困扰:农业不领先、工业不景气,经济停滞不前。此时,恰逢“千万工程”的号角在全省吹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让镇干部们茅塞顿开:既然农业走不远、工业走不通,何不就地取材搞旅游呢?镇干部们掀起了拆违章建筑、除露天粪坑、做农村治污、抓垃圾分类等一场场农村环境革命。

  “老百姓们起初不理解、阻拦,有的还取笑我们为‘垃圾干部’,但久而久之,显性的变化摆在眼前,群众渐渐和我们站在了同一战线,干群齐心、事半功倍。”镜岭镇镇长吕江说。

  现在的镜岭,空倒房摇身一变成为新颖别致的高端民宿,自留地精心栽种成为特色十足的生态果园,偏远村有序规划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这个镇的外婆坑村,从“三餐吃着玉米羹,八十炉灶四十光棍”的贫困村,变成了人民日报等诸多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的富裕村。高山流水和满眼翠绿成为游客心中追求的诗和远方,镜岭这个千年古镇也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景区化小城镇。2017年镜岭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住宿8万余人次,农家乐经营收入达2000多万元,以外婆坑玉米饼为代表的旅游产品收入达到300多万元。

  而高污染的农村小作坊,通过转型升级,搬迁到工业园区。

  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而来的浦江县小水晶加工业,鼎盛时有2.2万户水晶加工作坊遍布浦江城乡,每天有未经处理的1.3万吨水晶废水、600吨水晶废渣直排浦阳江,导致到处是“牛奶河”“黑臭河”,浦江全县85%以上水体受污染。

  2013年,一场事关浙江转型发展的关键战役——“五水共治”,在钱塘江上游支流的浦阳江畔打响。经过3年的铁血治理,曾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处于劣ⅴ类的浦阳江,全流域达到ⅲ类以上。全县水晶加工企业全部进入四大园区。虽然全县生产加工户主体减少90%,但产值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

  十五年来,通过“千万工程”,浙江许多农村淘汰了“散乱污”企业,开辟了绿色农产品经营、手工艺品等绿色产业,并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同时注重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点,把农村的生态环境转化成旅游资源,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服务业的绿色产业结构。

  目前,浙江瞄准乡村振兴,正在开启全省“大花园”行动计划,使村庄建设景区化,每年全省创建a级景区村庄2000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200个。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5431元增加到2017年的2495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3年的2.51︰1,缩小到2017年的2.05︰1,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农家乐接待游客3.4亿人次,增长21.6%。

  “‘千万工程‘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生动诠释了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也与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相契合。”方敏说。

  这一说法得到了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的认同。今年4月,索尔海姆在实地考察了浙江安吉、浦江等地农村“千万工程”后表示,他到过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浙江的“千万工程”不但改善了乡村环境,更为浙江农村带来了“金山银山”,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民众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这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治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政府引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值得世界各地借鉴、共享。“我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索尔海姆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