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始终是一个响亮的名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这里萌芽,如春风般拂过莽莽竹海,给这片土地带来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也在全国的绿水青山之间加速复制。
日前,中共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印发了《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站在新的起点上,安吉将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体制机制,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发展标杆、全国城乡融合样板、全国美丽宜居大花园典范。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这座浙北山区小县城,探索它从“两山”诞生地迈向试验区的绿色之路。
生态红线智能监管 以更强定力护山水
沿着杭长高速行进在竹乡的山水之间,延绵起伏的茶园、苍劲摇曳的竹海、粉墙黛瓦的农舍尽入眼帘。良田美池桑竹,如同《诗经》里描述的意境“安且吉兮”。
七山一水二分田,勾勒出安吉淳美的底色。而一条生态保护红线,也在它蜿蜒的山形水系间构筑起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是安吉推进‘两山’实践的源头活水和最大优势。我们将以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为契机,深入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和智能化监管,让生态保护红线‘划得了、守得住、用得好’。”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表示。
“基于赋石水库生态环境现状,我们结合生态保护红线业务需求,增设智能化监管的硬件设施,实时动态掌握管控区域,大大提高了日常监管效率。”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生态科副科长胡彬告诉记者。
目前,保护区范围内已设置智能人脸车辆抓拍一体机17台、红线周界防范热成像机3台、户外语音提示柱4根、全景鹰眼摄像机1台、高空瞭望监测系统1套,并在一级保护区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1套,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控网络,及时发现和制止保护区内违法违规的人类活动。
生态保护红线覆盖面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依靠图片和文字描述,普通老百姓分不清,连环境执法人员也很难一眼判定。如何准确确定红线区域边界?
“我们开发了一套移动监管app,只要扫描界桩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情况、电子界桩分布图及管控措施等信息。在项目准入方面,可以使用该app识别项目是否在生态保护红线内,以及离红线的距离。”胡彬介绍。
垃圾分类先试先行 改革创新贯穿始终
清晨,安吉孝丰镇横溪坞村还笼罩在薄薄的雾霭里,一阵悦耳的音乐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原来,是村里的垃圾收集员朱柏荣正在挨家挨户地上门收垃圾。
只见他将分好类的垃圾桶放在三轮运输车的“称重器”上,通过智能芯片读取农户信息、计算垃圾重量,上端的摄像头拍摄桶内照片上传至终端,垃圾分类合格与否一目了然。
“有了这套智能系统,垃圾清运从下午三四点提早到上午十点左右就能完成,轻松多了。”说起村里的这场“垃圾革命”,朱柏荣赞不绝口,“整个村每天外运的垃圾由以前的1000多公斤减少到100多公斤,村里干净了,大家都高兴。”
如何做到垃圾减量?将目光聚焦到垃圾产生的源头——村民家中,便可知道答案:秸秆、竹叶、树叶等经过粉碎、烘干变成肥料,还田还林;厨余垃圾经沼气发酵后,可用来烧饭;可回收垃圾按材质盛放,清洗加工后可制成工艺品。
而让记者惊讶的是,整个村庄竟找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村道边废弃旧物制作的各种工艺景观,以及嵌满了旧手机、录音机等电子垃圾的砖墙。而在村口一处由喷塑厂改建的“蛹工坊”内,花瓶、吊灯等精美的艺术品,也是村民用家里的废旧“垃圾”制作而成。
“我们村从2014年开始垃圾分类,2017年实现垃圾不落地,去年7月又提出打造‘零垃圾村’的目标。目前,超过90%的生活垃圾都实现了村内生态、循环式处理。”横溪坞村党支部书记裘松伟介绍。
如今,农村垃圾分类已覆盖安吉所有187个行政村,其中156个村垃圾不落地,垃圾就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率达到98.7%。
不光是在农村,安吉还量体裁衣,为工业垃圾处置利用谋出路,催生绿色循环产业链。
走进浙江博泰家具有限公司,铲车正将几个巨大的包裹运送到厂区的工业固废分类中心回收仓库内。透过塑料包装,仿皮塑料、网布无纺布、纸板海绵等废弃边角料隐约可见。经回收制作成转椅扶手、再生海绵等,通过精细化分类,这些一度无处处置的“老大难”变成了“香饽饽”。
“以前,这些废弃物都直接送焚烧发电厂,每吨需交480元处理费。今年6月开始垃圾分类后,九成以上都由垃圾专业处理企业上门收购,每公斤达1.2元-1.7元,我们以废养废,每年可节约将近60万元。”公司行政总监陈辉介绍。
差异化考核顶层设计 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顶层设计,是安吉“两山”试验区得以落地的先导力量。对此,安吉县自2012年开始探索实施生态补偿工作,通过绿色考核促进“两山”转化,推动群众共享“两山”改革红利。
据了解,安吉县为不同乡镇量身定制个性考核办法:a类有工业园区基础的乡镇,重点考核工业经济;b类有工业功能区又有自然保护区的乡镇,实行双重考核;c类是山区边远乡镇,只考核生态保护、以美丽乡村创建为载体的生态建设和乡村休闲经济发展。从“被动应考”变为“主动参与”,各乡镇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聚焦各自重点精准施策,激活绿色发展新引擎。
骑行乡村慢道环线,放眼望去,山林竹海间绿意葱茏;品一口竹节酒,淡淡的清香留舌尖……这是只属于安吉县上墅乡的“慢调子”,也是它的乡愁。然而,曾经的上墅乡到处都是矿窑、造纸厂,污染严重,境内河水一度变为牛奶河,臭气熏天。
“实行差异化考核之后,我们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关停手工造纸厂等方面做了不少事,申报了好几个生态项目。这几年,更是全心全意发展绿色经济,打造全域旅游,美了乡村富了百姓。”该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5年,乡里拿下了b类乡镇考核的第一名,得到了县里200多万元补偿资金。
通过这一考核机制,安吉县引导各地扬长补短,让不具备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彻底摆脱了gdp考核约束,从机制上鼓励干部重视生态保护。自2012年始,县财政每年还安排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专项资金约2000万元,专项用于考核补偿奖励,极大地激发了b、c类乡镇推进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补偿资金由两县共同设立,补偿协议年限为2019年-2021年三年,两县每年各出资500万元、600万元,用于上一年度西苕溪上下游生态补偿。”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党组成员汪波介绍。
据了解,当两县交接的荆湾考核监测断面水质上一年度年均值和月均值均达到指定标准,长兴将向安吉拨付600万元资金,若个别月月均值达不到相关要求,则按照相应等级减除资金拨付;相反,若荆湾断面水质年均值达不到要求,则安吉要补给长兴500万元,专项用于西苕溪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流域综合治理、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从率先开展美丽乡村、最美县域建设以及美丽标准化建设,到构建绿色发展“转化”机制和“共享”机制,安吉的“两山”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