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好山好水擦亮全域美丽底色 -必一运动官网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环保要闻

余杭好山好水擦亮全域美丽底色

发布时间:2020/5/14 10:49:04来源:阅读量:


北苕溪、余杭塘河、北沙港、丁山湖4条河湖入选省级“美丽河湖”

   

  图为游客正在余杭区径山北苕溪泛舟。刘焕根摄

  夜幕降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河两岸,华灯初上,水光潋滟。流淌千年的水乡文脉,正滋养着梦想小镇,提升着城市能级。

  从郊野乡村到产业新城,从山涧小溪到主干河道,余杭以攻坚决心,系统谋划。在2019年度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中,余杭区的北苕溪、余杭塘河、北沙港、丁山湖4条河湖入选省级“美丽河湖”,数量位居杭州市各县(市、区)首位。

  人水相依,城水交融。水环境的持续改善造福了两岸人民,这是“全域美丽大花园”的建设底色,并将持续助推余杭区高质量发展。

  美丽河湖建设根据不同区域、条带禀赋,分批有序推进

  从塘栖古镇出发,沿着“网红”绿道塘超小径大约步行20分钟,杭城北部的大绿肺丁山湖蓦然出现在眼前。水域面积达683亩的丁山湖,滋养着杭州城北这座正快速崛起的新城。

  “好山好水是客人远道而来的原因。”丁山河村村民沈虎林在湖边开了一家餐厅,20多张桌子几乎天天满客,生意十分红火。这是余杭区“美丽河湖”建设的初衷,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让老百姓受惠受益,。

  据了解,2019年初,余杭区提出全区要形成“靓丽城市、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美丽公路、旅游景区”的全域大美格局。

  格局的建设与余杭区12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598条镇街级以上河道密不可分。河与湖,构成了余杭全域的美丽底色,水美,余杭才更美。

  为此,在余杭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治水办(河长办)联合区林水局成立了工作专班。根据余杭各地不同区片、条带禀赋,以河湖水系为载体,分年分批有序推进全区“美丽河湖”建设。

  根据《余杭区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到2022年,全区计划以苕溪、运河、上塘河等为核心,串联大径山生态区、未来科技城等,形成“一溪二河三湖四区”的格局。

  2019年以来,余杭区重点对北苕溪、余杭塘河、北沙港、丁山湖等4条省级“美丽河湖”建设河道,投入项目建设资金近8亿元,通过加固河堤、营造景观、完善配套、美化环境,提升河(湖)水生态等措施,彰显水乡魅力。

  “美丽河湖”建设工程量大、牵涉部门多。难题如何破解?

  余杭区治水办(河长办)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区林水局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倒排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具体人员,全过程跟踪和指导每条河(湖)整治工作。

  在径山镇,当地通过“党建 生态”工作模式,破解过去小微水体多头管或无人管现象,转变为责任清晰、“池池有人看,渠渠有人管”的工作机制。

  变“邻避”为“邻利”,净水厂成为市民公园

  地下雨污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更考验着一方主政者的智慧。

  最近,临平净水厂的网球场上欢声笑语不断,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正在这里举行。参赛队伍都是净水厂的“邻居”——来自南苑街道高地社区、红联社区和联胜社区的百余位居民。

  满眼望去绿意葱茏,很难想象,这里是一个日处理20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

  故事还要从2016年说起,随着余杭污水收集率的提升,东部临平新城等地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日渐显现。但污水处理厂建设占地面积广,还涉及噪声、异味等问题。在临平新城这样一个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地方建设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难度可想而知。

  余杭区相关部门经过多方调研,决定采用全地埋式技术,破解建设难题。

  按照设计,临平净水厂的污水处理全程在地下进行,地面部分则建设了绿化率达80%以上的水文化主题绿地公园,同时设置了参观廊道和专题展厅,变“邻避”为“邻利”,赢得周边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此外,余杭区精心编制了“污水零直排”雨污水管网改造方案,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建设,按照“成熟一片,推进一片”的原则,推进管网系统的重构。

  2019年以来,余杭区已完成中泰、南苑等7个镇街“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工作。全区完成“污水零直排”生活小区类121个,工业园区(工业企业集聚区)类5个,其他类605个。

  数字赋能,地下350多公里的雨污水管网图清晰可见

  手机查看,找到管网渗漏点;大雨预报,提前预警易涝点。东湖街道的“智慧管网”运维平台,为精细化治水装上了智慧大脑。

  雨污管网由于深埋地下,运维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难题。智慧管网平台通过传感器探测、地理信息系统定位、数据分析等手段,将地下350多公里的雨污水管网,绘制成了一张可见、可感的图。

  工作人员借助平台能够实时监测管网运行情况,精准找到管网破损点,并对城市内涝、污水溢流等突发情况实施预警。

  “数字河道”则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3d可视化等技术,实现了水质监测自动化、河道管控电子化和河道信息实时化。

  在“智慧管网”和“数字河道”的加持下,余杭的管网养护、河道维护成本将以15%的比例逐年递减。

  数字赋能,让余杭区的河长制工作如虎添翼,大大提高了巡河效率和信息反馈速率,减轻了基层的巡河负担。

  在余杭区径山镇苕溪项目指挥控制室里,大屏幕上显示着河道水质指标和监控画面。

  这一项目由径山镇与浙江大学、浙江省环科院等国家专项科研组合作实施,通过设立河道水质在线检测系统、现场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移动巡航系统,实现“河长制”向“电子河长”的智能化升级。

  项目实施后,有效确保了径山镇15条区镇级河道水质稳定在ⅱ类到ⅲ类,其中ⅱ类及以上水质月份占比为80%。

  数字化管理手段,还在余杭的河道日常巡查监管、污水处理厂运维、企业污水排放、防汛监测预警全面运营。

  以余杭区的污水处理为例,一家污水处理厂通过数字建模,使用氨氮控制技术,在完全不影响生产(不停水)和不影响出水水质的前提下,全厂顺利完成扩容2万吨污水日处理量的目标。

  激活“数字治水”,余杭区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治水信息化发展之路。接下来,余杭区还将加快推进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融合,实现多元治水平台,打造余杭区“数字智水”的新空间。

网站地图